中新经纬2月23日电 题: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为何打击降息预期?
作者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
范城恺 平安证券宏观分析师
当地时间2024年2月21日,美联储公布1月议息会议纪要。市场降息预期继续降温,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升5基点至4.32%,刷新年内新高;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小幅收跌;美元指数震荡下跌,收于104下方。
会议纪要基本维持2月以来的政策基调,谨慎对待降息,仍较关注通胀风险。具体来看:第一,利率方面,参会者判断政策利率可能已经达峰;参会者强调限制性货币政策利率需要维持多久具有不确定性;在对通胀持续回落到2%更有信心之前,不合适降息。第二,经济方面,参会者认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降低通胀两大目标的风险趋于平衡,但仍高度关注通胀风险;参会者指出,价格稳定的进展可能会停滞,过快放松政策立场有风险;也有几名参会者指出,长期维持限制性立场或带来经济下行风险。第三,缩表方面,参会者指出,缩表是美联储实现目标的重要组成,适合在下一次会议上深入讨论相关问题;放慢缩表可能有助于平稳过渡到充裕的准备金水平,或者可以将缩表持续得更久;即使开始降息后,缩表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。第四,其他风险方面,参会者提到金融环境限制性不足可能导致通胀进展停滞、资产估值相比基本面偏高、地缘政治等经济金融风险。
一问:没有太多增量信息的纪要,为何打击降息预期?
2月21日会议纪要公布后,市场降息预期仍受打击,CME(芝商所)数据显示,3月降息概率仍然维持在6.5%,而5月和6月降息预期均下降,全年降息超过3次的概率也有所下降。当日,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均大幅上升。
回顾三周前(1月31日)美联储会议声明公布后,市场的“鹰派”感受并不强烈,当日,CME显示的全年降息预期甚至小幅升温,10年期美债收益率日内大跌12基点至3.92%。在降息方面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在记者会中已经明确表示3月降息非基准情形;其在2月4日的采访中进一步表示,通胀未必像前六个月那般快速回落,过早降息的风险在于通胀难以回归2%。
我们认为,在传递谨慎降息的信号上,美联储之前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了,本次会议纪要并没有明显的增量信息。那么,为何市场降息预期仍在降温?我们理解,在最新通胀数据超预期后,当前市场维持“紧缩交易”惯性,投资者容易放大鹰派信号。
二问:降息预期还会调整多久?
目前,CME利率期货市场的主流预期是全年降息3-4次,已经基本接近我们的基准预期。不过,市场对利率走向的分歧也在加大。譬如,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以及部分华尔街机构,开始评估美联储年内不降息、甚至再加息的风险。我们认为这一风险无需过忧。目前市场担忧的需求过热风险和供应链扰动,可能都不足以令通胀明显反弹,而且稳定的通胀预期也有利于通胀切实回归2%。
我们观察到,近期市场主要博弈的是年中乃至全年的降息决策,但仅仅根据单次通胀数据以及议息会议,很难保证“远眺”的准确率。往近看一些,美联储3月会议前后是比较关键的观察窗口,如果新一期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有所降温,加上美联储最新经济预测将进一步明确降息路径,市场风格有可能再度回到“宽松交易”。
三问:除降息预期波动,近期还有哪些因素或影响资产价格?
美股方面,标普500指数年内(截至2月21日)已累涨4.4%,但2月中旬开始涨势减弱、波动加大。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更足,但降息预期也在修正,投资者更需在乐观的盈利前景与上升的估值压力中寻求平衡。盈利方面,据FactSet(慧甚)数据,截至2月16日,市场预计2024年标普500公司盈利增长超11%,且盈利增速呈现逐季上升。估值方面,截至2月21日,标普500指数市盈率为25.5倍,历史分位水平处于近十年的82%、1928年以来的93%。
此外,随着视频生成模型Sora问世,英伟达业绩“不负众望”地大超预期等,目前“人工智能”主题投资热情仍高,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在判断相关股票的“合理估值”时很可能陷入主观。然而,美股集中度过高引发市场波动的风险,在未来一段时间值得警惕。我们认为,在估值压力与“科技泡沫”风险下,美股短期或出现波动调整;待美联储确认开启降息后,或具备更好的上涨环境。
美债方面,近期美债利率较快反弹。除了降息预期的修正外,美债供需前景,以及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,可能也在推升美债利率。美债供需方面,1月31日公布的财政部再融资方案提高了季度长债发行规模,可能持续引发美债供给过剩担忧。2月21日,美国财政部进行的20年期美债拍卖结果“惨淡”,得标利率为4.595%,大幅高于预发行利率3.3个基点,创2020年以来最大尾部利差。
股债影响方面,近期美股波动加大,VIX指数(七日均值)已经处于年内最高水平,股市避险情绪的波动或引发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。但无论如何,我们认为政策利率走向仍是2024年美债的核心定价因素,美债利率有望在降息预期稳定后逐步回落。(中新经纬APP)
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,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,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。
责任编辑:宋亚芬